澳门美高梅金殿

图片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专题信息 > 粤港澳大湾区

产、学、研纵论粤港澳大湾区:抓住数字化机遇引领创新
视力保护色:

默认

【字体:

打印本页

关闭窗口


信息来源:中国经济周刊-经济网(记者 孙冰)  2018-09-11

  9月7日消息,“第十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&对话粤港澳大湾区”活动近日在广州举办。活动上,来自产、学、研的各界代表就科技创新、文化融合、人才发展等主题,展开深入探讨。

  话题一:建设智慧连接的科技湾区 

 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·萨金特 

  大湾区非常有朝气,最让我惊讶的是人才的流动,不仅仅从大学到商界,同时也有反向流动,从商界到大学到研究机构。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情,这对应用科学来说很有益处。

 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 

  数字中国、数字泛珠和数字湾区是三个同心圆,确实非常有天时地利人和。因为整个湾区的数字化基础非常好,智能制造本身就是数字化整个技术实施的基础设施。比如,移动支付、微信支付就是在广州诞生,然后从这个地方辐射到全国甚至到全世界,所以我们是有先天优势的。我想有很多创新在大湾区可以率先去试验,率先去做。比如发票,我们能不能用区块链做发票,让假发票无处遁形。

  期待未来大湾区能够达到“四通”状态:道路通,尤其是车辆通行要便利;人才通,优秀人才在湾区里面自由流动;产业通,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推动大湾区产业互通;人心通,让粤港澳年轻人互相熟悉、加深交流。

  香港南丰集团董事长及行政总裁梁锦松 

  大湾区建设对香港来说是重大机遇,香港缺市场,也缺很多不同的产业,刚好深圳只距离香港40分钟左右的时间,如果香港跟深圳、广州合作的话,就能为国家吸引最好的国际人才。

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庆洪 

 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,有拼搏和冒险的特征;香港是一个金融人才中心;广州是一个传统政治文化商业中心,合起来互补,前景非常好。

  话题二:建设开放时代的文化湾区 

 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 

  要建立一个大湾区,必要条件应该是建立一个文化的共同体。粤港澳三地都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圈,人相亲、习相近,同宗同源,可以说是同声同气,心灵相通,是一个天然的文化生态圈,也是一个有天然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的地区。

  腾讯集团副总裁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 

  非常期待粤港澳大湾区产生文化创新。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概念,同时也是文化概念。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的文化充分融合起来,优势互补,不仅能够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,更能共同创造出当今文化更多的合作可能,诞生出新的文化。

  故宫博物院副长冯乃恩 

  在大湾区文化融合的同时,我们也应该有一个走出去的意识,把我们自己特色的岭南文化,把我们身后背靠的传统文化,用合适的方式走出去,跟世界进行融合。

  香港八和会馆主席、歌影视资深艺人汪明荃 

  希望在大湾区设立“文化园区”,让一些有志发展的人士参与,包括香港、澳门和其他城市的,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创业者的基地。而我们要做三件事,就是文化交流、人才培训、创造新的作品。

  著名编剧温豪杰 

  今天大湾区的吸引力是什么?不再是赚钱,不再是为了摆脱穷困,不再是为了创造财富,而是在追求心里面另外一个世界。

  话题三:建设创新创业的人才湾区 

  美国《Science》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·莫兰 

  大湾区要想吸引顶尖人才,可以是提供孵化器,提供奖学金。在大湾区,还可以利用文化作为一项优势吸引人才。

  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 

  科技湾区和文化湾区的建设,最终要靠人才。在大学里面我们不是灌满一桶水,而是要点燃一把火,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能力。

 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刘树军 

  建设人才湾区,要从培育社会公众开始,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,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,激发青少年知识创新的活力。这是社会要关注的,同时也是载人航天工作的重要抓手。

  著名生物学家、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 

  我觉得创业的气氛深圳和粤港澳湾区有,但是这个气氛和氛围永远在最前沿领先的科技在一起,你才能产业最终领先。

 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 

  目前一系列的壁垒,都要在未来大湾区合作当中充分地把它打破。只有这样,人才充分交流、信息充分交流、生产要素充分交流,未来才可能有更多的成果出来。